:::
有溫度的教室管理 孩子燦笑如陽光 專訪報導 沈雅琪 基隆市安樂區長樂國小 資深教師 採訪/編輯部 攝影/沈雅琪教師提供      教育政策改革的成功與否與課程與教學的有效改變息息相關,而教師在其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從班級領導、教學成效、師生互動、培養品德以及人際互動能力,班級經營對於教育的多個層面都具有重要影響。本期很榮幸地邀請到在親子關係、特殊教育領域享有盛名的沈雅琪教師,為我們分享她對班級經營的獨特見解和寶貴經驗,以及在教學生涯中遇到的小故事。   沈雅琪,俗稱「神老師」,是基隆市安樂區長樂國小的一位資深教師,也是一位母親,育有三名子女,其中小女兒在十個月大時被診斷為終身學習遲緩。神老師憑藉超過20年的教學經驗以及作為特殊兒母親的身份,深諳面對犯錯的孩子,責備無助於解決問題。她主張透過瞭解孩子的真實需求,陪伴他們找到問題的根源,並給予他們重新開始的機會。神老師擁有豐富的學歷背景,畢業於花蓮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後來取得經國學院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的碩士學位,且著有多本與親職教育相關的暢銷作品,如《一個都不能少》、《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禮物》、《孩子的不凡,來自你的不厭其煩》等。 一、建立良好的信賴關係   在國小階段,對於低、中、高年級的班級經營,都各自有不同的挑戰。就低年級的孩子而言,他們初來乍到新環境,常常搞不清楚狀況,一下子掉東掉西,一下子東張西望,鬧出許多糗事,有時會被戲稱為天兵組,教人好氣又好笑。對於青黃不接的中年級學生,他們已經稍稍擺脫低年級的稚氣,正要準備進入青春期,個性逐漸炯異。有的熟門熟路,變成「老油條」,愛耍小聰明;有的則因為課業跟不上,開始沒有自信,不愛唸書。或者頻頻出現頂嘴、厭煩、情緒失控的行為。這個時期也是相當關鍵,除了教師的關注,以身作則顯得更加重要,尤其要以身教示範,帶著開放性的思維,以堅定、沉穩的口吻作理性溝通,而不是一昧地權威式施壓,反而適得其反。如果一時難以克服孩子的心魔,透過即時向家長反應孩子的問題,亦可請求父母共同協助,找出問題,有時「陪伴」才是必要的歷程。   面對高年級的學生,普遍被大眾認為比較難帶的癥結點,是因為這時期的孩子自主意識高,身形、舉止宛如小大人,較不容易掌控。而本期的主角—神老師—恰巧最常被學校安排帶五、六年級的班。她談到,通常在第一年(五年級)帶班時,她會比較嚴厲,以建立權威,在第二年開始才會變得有彈性,從容以待。因此,在學生心中,她既像是朋友,又像是心靈導師,讓人又敬又愛。根據她的帶班習慣,但凡下課時間,幾乎都待在教室處理行政事宜。再加上她和學生之間沒有隔閡,學生經常會主動與她親近、話家常。   神老師透露,她收服學生的秘訣就是以聊天的方式和孩子互動。此外,她還會請學生每天寫「小日記」,記錄今日所發生的事情(約100字以內)。如果當天有學生發生不守規矩或任何異狀,甚至在還沒發生衝突前,她就會把有特殊狀況的小朋友「抓」來好好聊一聊,瞭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加以關懷、引導,並以同理心讓孩子產生共感,進而自我反思。她常戲稱,班上唯一的懲罰,大概就是和老師面對面,大眼瞪小眼。放學前,神老師會請當天有和她面晤、深談過的學生,在小日記寫下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情,以及他個人的省思、觀感。除非事態嚴重,她才會立即跟家長聯繫。有一次,一位學生在音樂教室與人起了衝突,當下被音樂老師請回教室。上課中,學生突然回到教室,神老師立即瞭解情形後,並沒有馬上指責,而是請他在小日記記錄這件事,並寫下反省的話。學生寫完後交給神老師閱覽,神老師則在他所寫的旁邊寫上:「今天數學課解題非常快速。」學生見狀非常訝異,原以為老師會落井下石,反而還幫忙舉證他其他的優點。神老師特別提到,千萬不要主動說學生的不是,好的事情可以寫在聯絡簿,而不好的事情則需透過親師溝通、電話聯絡,避免造成誤會。當父母看見小孩在小日記上所寫下的自白,自然也會找孩子確認清楚,除了讓孩子明白自己所犯的錯誤,再看到神老師寫的評語,父母也會明瞭她是如此用心地關心學生,並非只有打罵,藉此建立一種良好的信賴關係。 二、以愛和關懷帶動班級氣氛=零霸凌   在訪談中,神老師一再謙虛地表示她不是很會教,她的教法也不一定適用每一個班級,單純只是分享自己的帶班心得。她說道,班級經營不僅僅是管理學生行為,更是一種促進學生成長和學習的全方位策略。她的教學方式以愛與關懷為核心,因此,她堅持不設班規、不採用處罰,更不以成功利益為導向,力求從每個孩子的角度出發,鼓勵他們發揮潛能、展現自我。另一方面,她深怕學生變成功利主義者,因此不採用積點制度,要不然學生會認為做事就有獎勵是應該的。當然偶爾也會有小確幸,適時地拿出餅乾獎勵學生,學生就會開心得不得了。在她的班級不流行打小報告、也不刻意設置特別座,更不貼學生標籤。神老師提到,每一學期她會讓學生換二至三次座位,再按照身高或專注力的差別,調整座位;愛講話的學生一定要分開坐,針對專注力不好的學生,就安排在前排,神老師會開玩笑地說是想要離他們近一點。此外,班級幹部以抽籤的方式選出,每個人都有機會輪值幹部;有一次,一位身心障礙的學生當上副班長,等到他去上資源班的時候,神老師便向其他同學說:「這個同學很辛苦,當他在發號施令時,你們一定要挺他。」,神老師會想方設法讓其他同學也成為支持的力量。還有一年,班上有一位自閉症的學生,另一位成績比較好的同學總是不理會他,神老師跟他勸說,他這樣的行為會造成其他同學也跟著排擠他;這位同學深深反省後,便主動向自閉症的同學示好,經過神老師的循循善誘,班上自然不會形成排擠、霸凌的風氣。 三、沒關係,老師陪你寫   班級上,孩子們的個性、身心狀況各不相同,老師就是負責解決疑難雜症的小醫師。在神老師的班上,曾經有一個挑食嚴重的孩子,每回到了午餐時間,看到幫忙打菜的小廚工就想哭。詢問原因後,他才透露有的菜他不敢吃,家長也說就讓他慢慢吃就好;後來協調讓孩子自己打菜,打到自己可以接受的量,但神老師會要求每次有一樣指定的菜一定要吃完,避免營養不均。後來發現他自己盛的菜都可以吃完,而且菜量跟之前差不多。神老師也曾遇到常常寫不完功課、有學習障礙的學生,每天到學校總是愁容滿面,家長也反應孩子一天到晚都被罰站,無法好好學習。神老師告知家長,至少在她的課堂上不會發生,她說她疼這個孩子都來不及了,怎麼捨得處罰她。詳細瞭解後,才發現原來是安親班的功課出的太多,因此,神老師開始適時調整作業量,她也會讓孩子在早自習或午休時間坐在她旁邊寫功課,一旦提早完成,神老師就稱讚她:「哇,你比全班都還要快寫完耶」,這時學生會很有成就感,不再害怕回家作業,也不會再被處罰了。神老師強調,對於動作比較緩慢的孩子,必須要耐心等候。由於每個孩子都不一樣,不能要求齊頭式的公平對待,這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 四、大聲讚美 公開表揚    神老師表示,面對孩子她並非總是能應付得宜、游刃有餘,曾經也有讓她深感挫折的時候。她回憶起剛帶班時,有一個女學生,時常注意力不佳,喜歡東摸西摸,甚至衛生習慣極差,抽屜老是髒髒黏黏,還有滿滿的垃圾雜物。每每請她拿出課本,更是漫不經心、慢慢悠悠,以致於神老師每次上完課幾乎瀕臨崩潰。幸好,學校可以申請到心理諮商師,讓教師、家長、校方三方來作溝通,老師藉此能適時找到出口宣洩壓力,二來藉由諮詢,得以彌補自身專業的不足。因此,在學期末,她向學校的諮商心理師大吐苦水時,心理師表示至少這位學生還願意聽話,把課本拿出來。神老師頓時覺得,這位學生還是有值得被肯定的一面,心裡也釋懷許多。很多年前,有一位校長曾對她說:「老師,你需要什麼資源,我來想辦法處理」。當時神老師聽到這句話,彷彿一道巨大的後盾,讓她更有信心面對各種疑難雜症,於是她決定每天至少要讚美一位學生。每當面對棘手的個案,她也會想盡辦法去看孩子的好,並放大其優點。面對學習低成就的學生,神老師除了不吝稱讚,更時常對孩子說出:「我好愛你」、「我真是太喜歡你了」……。學生也會被老師的熱情所感染,難怪班上總是彌漫著滿滿的愛與正能量。神老師笑著說,這就是她收服寶可夢的過程。 五、成為失能家庭的父母   神老師提醒,在學生面前,必須要謹言慎行,有時候不經意的口語或動作,他們也是會很敏感地接收到,甚至告訴家長,造成不必要的誤會。一旦發現事情處理得不太完善,也要放下身段、虛心地跟家長致意。如果覺得學生有專注力不佳,疑似過動(ADHD)的狀況,擔心家長一時無法接受,可以試著跟父母換個方式說,孩子是否有過敏或視力減退的狀況,造成專注力的問題,也許透過檢查,才可以真正幫助到孩子。曾經有一個輕度自閉症的學生,在班上上課時會做出不雅動作或爆粗口,媽媽起初不相信,表示在家裡都很正常,還告知老師打他、罵他沒有關係。因情況一直沒有好轉,後來經過媽媽的同意,在教室內錄製到學生發作時的狀況,媽媽這才接受,願意尋求協助,讓孩子就醫後,開始服藥,同時透過輔導教師慢慢導正其行為。在教過的學生中,也有媽媽是中度障礙的患者,無法好好地照顧孩子,神老師就將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付出更多心力對他噓寒問暖;她暗暗許下要成為失能家庭的父母,不要讓孩子成為形式上的孤兒。她也曾經關懷過別人眼中「8+9」的孩子,透過在「以琳少年學園」(中華基督教以琳關懷協會)當志工、定期去送衣物,她發現,這裡的孩子會跟著教會的牧師、師母,坐成一圈,彈著吉他唱歌。師母見到孩子就叫他試衣服,像是一家人一樣。原來這些被人鄙視的孩子用不著當刺蝟,也可以和其他人一樣被人關懷著。這個世界如果少了惡意的對待,他們就會不一樣。如同先前發生的新北割喉案,絕不是單一問題,可能是家庭、學校或是社會帶給他們的觀感,最終導致行為偏差。 六、有溫度的教室管理 孩子燦笑如陽光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曾說:「孩子需要愛,特別是當孩子不值得愛的時候。」神老師深知愛是人類的本能,因此,作為一名教育者,不僅僅是灌輸知識,更需要營造溫暖的教室氛圍,以及培養孩子的品格和人格。在她的教職生涯裡,面對特殊生、家長互動以及教學挑戰時,始終保持著極高的敏銳力,透過個別談話、小日記記錄等方式,她細心觀察、關懷著每一位孩子,讓他們感受到愛與支持。她喜歡學生臉上燦爛如陽光的笑容,並希望能陪伴著他們快樂成長,一起成為有溫度的人,感受幸福。
點閱次數:881

相關推薦

到網頁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