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教室裡的風火輪」—— 看到班級經營與協同教學的力量 宋丁南 新北市立永和幼兒園教保員 一、教室裡的風火輪來襲,誰來接招? 筆者任教於學前階段的幼兒園,大部分的人會認為幼兒園教師的工作不是只要陪孩子玩就好嗎?這是一個普遍的誤解。事實上,對於年紀較小的幼兒來說,幼兒園教師所扮演的角色,不僅是教育的啟蒙者、生活的照顧者,同時也是情感的支持者。以下筆者就以融合班的經驗來分享對班級經營的看法。 在筆者的中班教室裡,有一位名叫小翔(化名)的幼兒被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甚至還有嚴重的情緒障礙和衝動行為,一旦不順其意,小翔經常會大發雷霆,教室的課桌椅、教具和同學,都成為他發洩的出口,他的情緒就像是風火輪,愈滾愈大,教師的制止和安撫,他完全聽不進去。 每一次小翔都是使出渾身解數直到精疲力竭,最後他的身體如同一顆洩了氣的氣球,兩眼空洞無助地告訴老師:「我想睡覺!我要睡覺!」,老師心疼但也力不從心,只能陪伴在小翔身旁,等待他的情緒逐漸平復。 二、班級經營:優勢互補模式,師生共同成長。 筆者藉由描述學生在教室的情形,是想傳達出情緒障礙學生在教室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例如,情緒管理、社交技能、自我認知和解決問題能力等,在他們學習上述技能或能力的同時,也需要關注和被理解。很幸運地,筆者和協同老師在班級經營上創造了一個極佳的合作模式,協同老師對照顧特殊需求生擁有豐富的經驗,她深知如何提供他們所需要的支持和關懷,以確保他們在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得到最好的幫助;而筆者本身在班級經營上的優勢,則體現在溝通和人格特質上,善於傾聽和表達,讓班級和家長建立起良好的關係;樂觀的態度也讓筆者相信每個學生都具有無限的潛力,只要給予他們適當的引導和鼓勵,他們就能夠充分展現自己的才華和能力。 基於以上的優勢互補模式,筆者和協同老師能夠共同營造一個積極、支持及包容的班級氛圍。我們互相支持和協作,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得到適切的關愛和教育;同時也為特殊需求學生提供一個安全和友善的學習環境,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和互動,對於小翔的學習需求進行個別化的安排設計,可以根據個別差異進行教學調整,提供不同的學習方式和資源,讓他可以獲得更多的支持和成功的經驗,提升他的學習動機和自信心。 其次,透過定期的討論和會議,邀請巡迴輔導教師、職能治療師和其他專業人士一同合作(如圖1),確保我們的教學策略和方法能夠有效地配合,讓特殊需求學生的學習目標得到滿足。同時,班級經營和協同教學的力量展現在每一個細節中,我們在教室裡設計了一個安全的角落,讓小翔在情緒失控時能夠冷靜下來,也鼓勵其他孩子理解和支持,讓小翔能夠感到被接納和愛護。另一方面,學習區也提供了視覺化的教材(如圖2),讓小翔更容易理解和記憶,此外,也給予小翔額外的時間和支持,確保他能夠跟上活動進度,這種協同教學的模式讓小翔獲得更多的成功體驗,並且逐漸建立起了對學習的興趣和動機。 圖1:透過專業治療師及助理人員入校提供特教協助。 圖2:使用圖片可以幫助學生更容易理解班級的常規。 三、心理健康教育向下扎根,建立支持包容的共融環境。 通過我們的合作,班上有許多人幫助小翔,然而,實際上並不是每次都那麼順利。有時候,即使同學們盡力提供支持和理解,小翔仍然會因為溝通困難、情緒波動和觀點差異而感到困惑和挫折。儘管面臨這些困難,我們仍然繼續朝著正向的方向努力。以下是一些未來努力的方向: (一)、提高情緒識別能力:同學們可以學習如何更好地識別和理解情緒障礙的學生所表達的情緒,進而更有效地回應和支持。 (二)、加強溝通技巧:同學們可以學習如何與情緒障礙的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包括學習適當的問題和回應方式,以及如何表達關心和支持。 (三)、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可以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幫助所有學生提升心理健康,增強情緒智商,並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習慣。 四、實現有教無類的包容性教育 融合教育目前已是全球教育領域中非常重要的思潮趨勢,筆者希望透過有策略的班級經營模式實現「有教無類」的包容性教育理想。除了教師優勢互補模式、個別化教學調整、心理健康教育向下扎根以外,筆者認為教師專業發展是實現包容性教育的重要策略之一。透過培訓和工作坊、專家諮詢和支持、合作學習和共享資源、學習社群和專業發展計劃等方法和策略,教師可以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能,更好地應對不同學生的需求,實現有教無類的包容性教育。 面對情緒障礙,儘管學生在學習情緒管理的過程是需要長時間的,無論進展的速度如何,每一步的小勝利累積起來都是值得的,最重要的是我們不能放棄對學生的支持和鼓勵,需要耐心和理解,因為筆者相信班級經營不僅僅是展現教師的專業能力,要經營成功更必須要發乎於人性的溫暖(圖3)。我們期待著學生逐漸走出困境,重建自信,並相信他們的未來充滿了希望和可能性,讓我們持續努力,為每個學生的心靈健康和幸福而奮鬥。 圖3:溫暖就是每個人都有能力成為支持他人的力量。
點閱次數:262

相關推薦

到網頁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