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少年》奇幻之旅——紀錄片教育計畫回顧
藍唯甄 新北市立新莊高中學務主任
一、前言
2013年,Facebook與YouTube 才開始盛行於臺灣的時候,影像與自媒體開始蓬勃發展,新莊高中成立了媒體服務隊(以下稱媒服隊),以影像記錄校園、回饋社會,這亦是媒體服務隊成立時的願景。想要在校園中成為一股清流,為大家記錄和傳遞真、善、美的故事。
二、成為媒體第一步:不再只是閱聽人
從校園新聞報導到成為公民記者,媒服隊逐步創立校園「新莊心頻道」。在2017年夏天,媒服隊來到南澳鄉的武塔部落,並在武塔國小搭設行動攝影棚,為當地居民拍攝全家福,記錄當地耆老的生活,此一報導也在當年獲得了PeoPo公民新聞獎。從陌生到熟悉,媒服隊與部落建立了深厚的關係,從中深入瞭解與互動,就此啟發了學生們想要進一步探究與報導的動機。
三、鏡頭內外的困境:媒體實踐的難題
在2019年,當我們決定將下一個里程碑定為紀錄片時,實際上是鼓起了莫大的勇氣。對於高中生而言,製作紀錄片是一項相當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因為這需要大量的資源,而能夠參與的人數也相對有限。
從尋找主題、史料閱讀、田野調查,再到每一次的拍攝討論、訪綱撰寫,以及出機後的素材整理和打逐字稿,每一步都需要相當的努力。想到他們的課業壓力,家人可能會有的反應,深知未來的每一步都是不容易的。
有趣的是,我們所記錄的武塔國小,在當時也因為學生人數不足而面臨廢校的危機。全校僅有17名學生,為了挽救這所學校,必須千辛萬苦地轉型為民族實驗學校。我們以高中的紀實影像實驗教育方案來記錄部落國小的民族實驗教育,這似乎是一場微妙的巧合(如圖1)。
圖1學生記錄南澳武塔國小民族實驗教育
四、影像思辨教育:成為說故事的人
從2019至2022年,歷時三年半,從初次開機到正式放映。在業界導演與攝影老師的共同培育下,畢業生與在校生攜手合作,學生們真切地以他們的觀點與視角,記錄了宜蘭南澳武塔國小推動民族實驗教育的真實樣貌,呈現文化保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拉扯。《翡翠少年》不只是一部紀錄片,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觀察與反思的啟程。
學生們走進偏鄉的原民小學,採訪校長、教師、文化指導員,記錄文化課程、學科課程及各類教學活動,深入教學現場的每一個細節。他們也踏進部落,與村民、耆老、學生家長對談,聽他們分享泰雅族與家族傳承的故事;更陪伴武塔社區重返祖居地,見證不同環境中生活樣貌的流轉與韌性。
五、願景的終極實踐:用影像為社會發聲
這些看見與聽見,被相機記錄成為超過2萬分鐘的珍貴素材。從逐字稿、影像整理表開始,歷經無數次的思索、討論、辯證、聚焦中,學生們梳理出一條清晰的敘事軸線,最終產製出一支75分鐘的紀錄長片。2022年10月13日,《翡翠少年》於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舉辦媒體首映會,爾後陸續在各大學、高中及原住民機構辦理二十餘場放映會及映後座談(見圖2)。2023年,《翡翠少年》也回到武塔社區放映,邀請當地師生與被攝者共襄盛舉。
圖2 《翡翠少年》於國立政治大學放映開啟對話
在一場又一場的放映會中,筆者親眼見證這群學生的轉變——從計畫初始的青澀高一、高二及高三畢業生,蛻變為能自信站到臺上,與觀眾、師長、教授侃侃而談的導演、製片與攝影師。紀錄片所提出的議題激起現場的感動與熱烈回應,每一場放映都是一次全新的學習,對於觀眾是如此,對於製作團隊更是。
六、翡翠少年的奇幻之旅
以下摘錄部分學生的回饋,窺見這場影像旅程所帶來的深遠改變:
「紀錄片讓我學習到如何向社會提出問題。透過一個方法、對一個議題提出疑問。我才終於找到一個形式去表現。《翡翠少年》算是刺激我們開始想要反思和行動的引子。」 ——導演 游和謙
「過去的自己太少挖掘問題,擔心因此對人生缺乏了好奇心,或是擔心自己的思考過於單一。但是透過拍攝可以瞭解一個議題,這對我來說是一個神奇的事情。」--攝影 許姵宸
「我要學著去與陌生人溝通、和同伴溝通,這些都不是我擅長的。後來我想說,是不是應該要改變自己。」--製片 陳映瑄
「要去描述一件事情的對或錯並不容易。要做了足夠的功課之後,才有可能用不同的面向去提問。我變得更願意傾聽別人,好好的去聽別人說話。」——製片 陳乃綺
「我驚訝自己竟然能堅持一件事情這麼久。沒想到我會為了這件事情堅持到這種程度,沒有想過自己不會放棄,也沒有想過自己會這麼熱愛這件事情。」——導演 李竹馨
七、結語
思辨教育是媒體素養教育的基礎,而紀實影像教育則是媒體素養教育的優勢所在。它引領學生能夠直接站在第一線,專注聆聽、獨立思考以及勇敢表達,有助於他們跳脫空泛的報導與二手的表述。學生親身踏查、拍攝、剪輯,真正成為《數位時代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所描繪的「知情、負責、利他」的數位公民,從而促進社會正向發展。在這個凡事講求效益的社會,這場紀錄片能讓大家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開放更多可能性,重新審視我們對於CP值的盲目追求。《翡翠少年》的出現,或許就是對教育影響力最美的註解。